乙脑,全称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简称JEV)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该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尤其在夏秋季节高发,常见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农村及城市周边地区。
一、乙脑的病因
乙脑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主要宿主是猪和鸟类,尤其是家鸭和野鸭。当蚊子叮咬感染了病毒的动物后,再叮咬人类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人类。人感染后,病毒会进入血液,最终侵入大脑,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二、乙脑的临床表现
乙脑的潜伏期一般为5-15天,发病初期症状类似流感,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或留下后遗症,如智力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
三、乙脑的预防措施
1. 疫苗接种:这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方法。我国已将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应在规定年龄内完成接种。
2. 防蚊灭蚊:保持居住环境清洁,使用蚊帐、电蚊拍、驱蚊液等工具,减少蚊虫滋生。
3. 避免夜间外出:蚊子多在黄昏至黎明活动,应尽量避免在这些时段长时间在户外活动。
四、乙脑的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乙脑,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括控制体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并发症等。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抗惊厥等措施。
五、乙脑的危害与社会影响
乙脑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还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医疗资源有限,乙脑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因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病意识尤为重要。
六、结语
乙脑虽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传染病,但通过科学防控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其危害。每个人都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参与预防工作,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温馨提示: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抽搐等症状,请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