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手足搐搦症,又称婴儿低钙性抽搐或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是一种在婴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主要与体内钙、磷代谢异常有关,尤其是血清钙水平偏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一、病因
婴儿手足搐搦症的发生通常与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维生素D是促进肠道吸收钙和磷的重要物质,当体内缺乏时,会导致钙的吸收减少,血钙浓度下降。此外,某些因素也可能诱发该病,如:
- 日照不足: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
- 饮食不当: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若未及时补充,易导致缺乏。
- 早产儿或生长发育较快的婴儿:对钙的需求更高,容易出现代谢失衡。
- 慢性疾病:如肾功能不全或消化系统疾病,可能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
二、临床表现
婴儿手足搐搦症的主要表现包括:
1. 惊厥发作:多为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抽搐,常伴有意识丧失。
2. 喉痉挛:表现为突然的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3. 手足搐搦:手指、脚趾呈弯曲状,手腕和脚踝僵硬,类似“助产士手”。
4. 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睡眠不安、哭闹不止等。
这些症状往往在夜间或清晨发作,且可能反复发生。
三、诊断方法
医生通常会通过以下方式来确诊婴儿手足搐搦症:
- 血液检查:检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低钙血症。
- 维生素D水平测定:了解体内维生素D是否缺乏。
- 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婴儿的喂养方式、生长发育情况及症状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四、治疗与预防
1. 补钙:根据病情轻重,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补充钙剂。
2. 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改善代谢状态。
3. 调整喂养方式:鼓励母乳喂养的同时,适当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如蛋黄、鱼肝油等。
4. 加强日晒:每天让婴儿在阳光下活动一段时间,有助于体内合成维生素D。
五、注意事项
虽然婴儿手足搐搦症在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但若延误诊治,可能会引起智力发育迟缓、骨骼畸形等问题。因此,家长应密切关注婴儿的生长发育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总之,婴儿手足搐搦症虽常见,但并非不可预防和治疗。科学喂养、合理补充营养、定期体检,是保障婴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