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血府逐瘀汤原方剂量】《医林改错》是清代著名医学家王清任的代表作,其中记载了大量关于气血瘀滞、脏腑辨证及方剂应用的宝贵经验。其中“血府逐瘀汤”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胸中血瘀、气滞血阻等病症。本文将对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中“血府逐瘀汤”的原方剂量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血府逐瘀汤简介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由清代名医王清任创制,用于治疗因气滞血瘀导致的胸痛、头痛、失眠、烦躁等症状,尤其适用于心胸部位的血瘀证。该方剂在后世临床中广泛应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二、原方组成及剂量(据《医林改错》原文)
根据《医林改错》原文记载,“血府逐瘀汤”的原方组成如下:
药物名称 | 剂量(两) | 备注 |
桃仁 | 3钱 | 研碎 |
红花 | 3钱 | 用酒洗 |
川芎 | 1钱5分 | |
枳壳 | 1钱5分 | |
柴胡 | 1钱 | |
当归 | 2钱 | |
生地 | 2钱 | |
牛膝 | 1钱5分 | |
赤芍 | 1钱5分 | |
甘草 | 1钱 | |
桔梗 | 1钱 |
> 注:古代计量单位“两”为旧制,1两≈37.3克,1钱≈3.73克。因此,实际剂量可按此换算。
三、原方特点与用药思路
1. 活血化瘀为主:方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等均为活血化瘀之品,针对血瘀证核心病机。
2. 行气止痛为辅:柴胡、枳壳、桔梗等药物具有理气止痛、疏肝解郁的作用,增强整体疗效。
3. 兼顾养血通络:生地、当归有养血润燥、通络止痛之效,避免活血过度伤正。
四、结语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原方剂量严谨,配伍合理,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现代临床使用时,可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适当调整剂量,但应尊重原著精神,以发挥最佳疗效。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方剂的现代应用或加减变化,可参考《中医方剂学》等相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