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种贫血类型,主要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从而影响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这种疾病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尤其在儿童、孕妇和女性中更为常见。
一、缺铁性贫血的定义
缺铁性贫血是指由于体内储存铁不足或铁丢失过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进而引起的一种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特征的疾病。其核心问题是“铁缺乏”。
二、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原因类别 | 具体原因 |
铁摄入不足 | 饮食不均衡、素食者、营养不良等 |
铁吸收障碍 | 胃肠功能异常、胃酸分泌不足、某些药物影响 |
铁丢失过多 | 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寄生虫感染) |
生理需求增加 | 儿童生长发育期、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
长期慢性疾病 | 如慢性肾病、炎症性肠病等 |
三、缺铁性贫血的症状
症状类型 | 具体表现 |
一般症状 | 疲劳、乏力、头晕、心悸、气短 |
皮肤黏膜变化 | 苍白、口唇、指甲苍白 |
特殊表现 | 异食癖(如吃土、纸张)、舌炎、口腔溃疡 |
儿童表现 | 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下降 |
四、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方法
诊断方法 | 说明 |
血常规检查 | 显示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体积小(MCV降低) |
血清铁检测 | 血清铁水平下降 |
总铁结合力 | 升高 |
铁蛋白 | 降低,反映体内铁储备不足 |
骨髓检查 | 在严重情况下用于确诊 |
五、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治疗方式 | 说明 |
口服补铁 | 常用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需遵医嘱服用 |
注射补铁 | 适用于口服无效或严重缺铁患者 |
饮食调整 | 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绿叶蔬菜等 |
治疗原发病 | 如控制慢性出血、改善营养状况等 |
六、预防措施
- 合理饮食: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同时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
- 定期体检:尤其是易感人群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和铁指标。
- 注意生活习惯:避免长期大量失血,如月经量过多应及时就医。
- 补充铁剂: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铁剂,避免过量。
总结: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由铁缺乏引起的常见贫血类型,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减少和红细胞体积变小。其成因多样,包括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及生理需求增加等。通过合理的饮食、必要的药物治疗以及对原发病的处理,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缓解。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