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附骨疽】附骨疽是一种中医术语,属于外科疾病的一种,主要指发生在骨骼或骨髓中的化脓性感染。该病多因外伤、湿热邪气侵入体内,导致气血凝滞、毒邪内蕴,最终形成脓肿。附骨疽常见于四肢长骨,如股骨、胫骨等部位,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多见。
一、附骨疽的基本概述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附骨疽 |
英文名称 | Osteomyelitis(西医) |
所属学科 | 中医外科 |
病因 | 外伤、湿热邪气、气血瘀滞 |
好发部位 | 长骨(如股骨、胫骨) |
好发人群 | 儿童、青少年 |
症状 | 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发热等 |
治疗原则 |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托毒排脓 |
治疗方法 | 内服中药、外敷药膏、必要时手术引流 |
二、附骨疽的临床表现
1. 局部症状:患处红肿、疼痛剧烈,按压有波动感,严重时可形成脓肿。
2. 全身症状:高热、寒战、乏力、食欲不振等。
3. 功能障碍:因疼痛和肿胀,关节活动受限,影响正常行走或使用肢体。
三、附骨疽的中医辨证分型
类型 | 症状特点 | 治疗原则 | 常用方剂 |
湿热蕴结型 | 肿痛明显,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 五味消毒饮加减 |
气血瘀滞型 | 疼痛较重,局部硬结,舌紫暗 |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 血府逐瘀汤加减 |
正虚邪恋型 | 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体质虚弱 | 扶正祛邪、托毒生肌 | 托里透脓汤加减 |
四、附骨疽的现代医学理解
在现代医学中,附骨疽通常对应为骨髓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骨骼炎症。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治疗上以抗生素为主,必要时进行手术清创和引流。
五、预防与调护
1. 注意卫生:避免外伤感染,保持皮肤清洁。
2. 增强体质:合理饮食,适当锻炼,提高免疫力。
3. 及时治疗:一旦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应及时就医,防止病情加重。
六、总结
附骨疽是中医对一种发生在骨骼或骨髓部位的化脓性感染的命名,具有明显的局部症状和全身反应。其病因多与外伤、湿热有关,治疗上注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在现代医学中,它常被归类为骨髓炎,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和手术。预防关键在于增强体质和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