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什么意思】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28天内,由于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进入血液并大量繁殖,引发全身性感染的严重疾病。这种疾病可能影响多个器官系统,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一、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常因母亲分娩过程中感染、产道细菌侵入或出生后环境感染引起。其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败血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培养等)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以抗生素为主,同时需要支持治疗和密切监测。
二、表格:新生儿败血症相关知识点汇总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新生儿在出生后28天内发生的全身性感染,由病原体进入血液引起。 |
常见病因 | 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真菌等。 |
传播途径 | 母亲产道感染、出生后医院感染、脐带或皮肤破损感染。 |
高危因素 | 早产、低出生体重、母亲感染史、产程延长、胎膜早破等。 |
临床表现 | 发热或体温不稳定、喂养困难、嗜睡或易激惹、黄疸、呼吸急促、心率异常等。 |
诊断方法 | 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培养、尿常规、影像学检查等。 |
治疗原则 | 及时使用广谱抗生素,根据药敏结果调整药物;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维持体温、营养支持等。 |
预后情况 | 早期发现并治疗,预后较好;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或死亡。 |
预防措施 | 孕期定期产检、分娩时注意无菌操作、保持新生儿清洁、避免交叉感染等。 |
结语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家长应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宝宝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早期识别与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