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型紫癜】血小板减少型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数量减少为主要特征的出血性疾病,常表现为皮肤、黏膜或其他部位的瘀点、瘀斑或出血。该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免疫因素、药物反应、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以下是对该病的简要总结,并结合常见类型和特点进行整理。
一、概述
血小板减少型紫癜(Thrombocytopenic Purpura)主要由于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增加或分布异常导致血小板计数下降,从而引发出血倾向。该病可分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大类。
二、分类与特点
分类 | 名称 | 病因 | 常见症状 | 治疗方式 |
免疫性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 自身免疫攻击血小板 | 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月经过多 |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等 |
继发性 |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 | 药物诱导免疫反应或直接毒性 | 出血倾向,可能伴随过敏反应 | 停药、对症治疗 |
继发性 | 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 | 病毒或细菌感染影响骨髓 | 发热、乏力、出血 | 抗感染、支持治疗 |
继发性 | 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 骨髓功能受损 | 贫血、感染、出血 | 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
三、诊断要点
1. 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通常<100×10⁹/L)。
2. 外周血涂片:观察血小板形态及数量。
3. 骨髓检查:判断血小板生成是否正常。
4. 免疫学检查:如抗血小板抗体检测,用于鉴别ITP。
5. 排除其他病因:如肝病、药物影响、感染等。
四、治疗原则
- 轻度患者:观察随访,避免诱因。
- 中重度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等。
- 难治性病例:考虑脾切除或靶向治疗。
- 对因治疗:如停用可疑药物、控制感染等。
五、预后与注意事项
- 多数ITP患者预后良好,尤其儿童患者有自愈倾向。
- 成人ITP可能反复发作,需长期管理。
- 注意避免使用可能诱发血小板减少的药物。
- 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监测病情变化。
总结:血小板减少型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核心在于血小板数量的减少。通过准确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多数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控制与生活质量改善。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手段综合判断,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