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指征及原则】在临床医学中,输血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用于补充血液成分、维持循环稳定和改善组织供氧。然而,输血并非无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遵循科学合理的输血原则,以确保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
输血的指征主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临床表现来判断。合理的输血原则包括“按需输血”、“最小有效剂量”和“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以下是对输血指征及原则的总结:
一、输血指征
指征类别 | 具体内容 |
贫血相关 | 血红蛋白(Hb)<70g/L,或出现明显症状如心悸、气短、乏力等;Hb<80g/L且存在高代谢状态(如感染、手术后) |
失血性休克 |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20%,或收缩压<90mmHg,脉搏增快,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 |
凝血功能障碍 |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或血小板计数<50×10⁹/L,有出血倾向 |
器官灌注不足 | 如严重创伤、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下,组织缺氧严重,需改善氧供 |
术前准备 | 预计术中失血较多,或患者存在基础疾病影响血容量 |
特殊病种 | 如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需要成分输血支持 |
二、输血原则
原则 | 内容说明 |
按需输血 | 根据患者实际需要决定是否输血,避免过度输血导致并发症 |
最小有效剂量 | 输血量应尽量少,以达到治疗目的即可,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浪费 |
成分输血为主 | 优先使用成分血制品(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而非全血 |
严格掌握适应症 | 不建议因单纯血红蛋白低而输血,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
注意输血禁忌症 | 如过敏史、既往输血反应、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下应谨慎或避免输血 |
监测与评估 | 输血前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常规变化,及时调整方案 |
三、注意事项
- 避免滥用输血:输血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发热、溶血等并发症,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输血方案。
- 输血前评估:包括交叉配血试验、血型鉴定、感染筛查等,确保输血安全。
- 记录与追踪:详细记录输血过程、剂量及不良反应,便于后续分析和改进。
综上所述,输血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判断的医疗行为。只有在明确指征、遵循合理原则的前提下进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输血的治疗作用,同时降低相关风险。临床医生应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对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识别能力,保障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