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中风,是由于大脑内的血管被阻塞,导致部分脑组织因供血不足而发生坏死的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它与脑出血不同,后者是由于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性中风。脑梗死在临床上非常普遍,是导致成年人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脑梗死的发生通常与血液中的血栓有关。这些血栓可能形成于大脑内部的血管,也可能来源于身体其他部位(如心脏或颈部动脉),随后随血液流动到达大脑,堵塞了较小的血管,从而引发局部脑组织缺氧、缺糖,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以及家族遗传等。此外,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脑梗死的症状往往突然出现,且发展迅速。常见的表现包括: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视力模糊或失明、头晕、行走不稳、面部歪斜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是持续时间超过几分钟,应立即就医,因为“时间就是大脑”,越早治疗,恢复的可能性越大。
目前,针对脑梗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术。溶栓药物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血流;而机械取栓则通过导管将血栓取出。这两种方法都要求在发病后的黄金时间内进行,通常是发病后4.5小时内,甚至更短。
除了急性期的治疗,预防同样至关重要。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避免久坐不动,戒烟限酒,都是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关键措施。
总之,脑梗死是一种严重但可防可控的疾病。了解其成因、识别早期症状并及时采取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发病率和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公众而言,增强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远离脑梗死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