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常见疾病中,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是两种容易被混淆的病毒感染性疾病。虽然两者都属于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但它们在病原体、症状表现、传播途径以及治疗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家长及时识别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一、病原体不同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尤其是柯萨奇A16型和A24型。而手足口病则多由柯萨奇A组病毒(如A16、A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引起。尽管两者有部分重叠,但手足口病的致病病毒种类更多,且部分病毒(如EV71)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
二、临床表现不同
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症状集中在咽喉部位,表现为突发高热、咽痛、流口水、拒食等。口腔内可见灰白色小疱疹或溃疡,多集中在软腭、扁桃体附近,通常不涉及手掌、脚掌和臀部。
手足口病则具有典型的“三部曲”症状:发热、口腔疱疹/溃疡、手足皮疹。患儿常伴有食欲下降、流涎、烦躁不安等症状。皮疹多出现在手掌、脚底、臀部及口腔周围,呈红斑或水疱样,一般不痒或轻微瘙痒。
三、发病年龄与季节特点
疱疹性咽峡炎多见于3-10岁儿童,尤其在夏秋季高发。而手足口病则更常见于5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手足口病在夏季更为集中。
四、传染性与传播途径
两者均通过飞沫、接触传播,但手足口病的传染性更强,尤其是在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环境中更容易暴发。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范围相对较小,但仍需注意个人卫生和隔离措施。
五、治疗与护理方式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对于疱疹性咽峡炎,重点在于缓解咽痛和退热;而手足口病则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必要时需住院治疗。
家长在护理过程中应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避免食用过烫或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休息,并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六、预后情况
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种疾病均为自限性疾病,病程约7-10天,预后良好。但手足口病中由EV71型病毒引发的病例可能发展为重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需要特别关注。
总之,虽然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在某些症状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病因、表现、好发人群等方面均有显著区别。家长在孩子出现发热、口腔溃疡或皮疹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以便进行针对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