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介绍】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简称HD)是一种由于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失而导致的先天性肠道疾病。该病主要影响结肠的一部分或全部,导致肠道无法正常蠕动,从而引发严重的便秘、腹胀等症状。本文将对先天性巨结肠的基本信息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关键内容。
一、疾病概述
先天性巨结肠是新生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之一,发生率约为1/5000活产儿。其病因主要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嵴细胞未能正常迁移至肠道末端,导致部分或全部肠道缺乏自主神经系统,进而影响正常的排便功能。
该病通常在出生后不久即表现出症状,如出生后24小时内无胎便排出、持续性便秘、呕吐、腹胀等。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穿孔等。
二、临床表现
症状 | 描述 |
新生儿期症状 | 出生后24-48小时内无胎便排出;持续性便秘;呕吐;腹胀;体重不增 |
婴幼儿期症状 | 腹部膨胀、排便困难、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
长期影响 | 若未治疗,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生长迟缓、反复感染等 |
三、诊断方法
方法 | 说明 |
肛门指检 | 检查直肠是否空虚,判断是否有扩张 |
X线检查 | 腹部平片显示肠管扩张、气液平面 |
肠道造影 | 显示狭窄段与扩张段的分界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确诊金标准,通过活检确认神经节细胞缺失 |
四、治疗方法
治疗方式 | 说明 |
手术治疗 | 最常用方法,包括根治手术(如Soave术、Duhamel术等),目的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 |
保守治疗 | 仅适用于暂时缓解症状,如灌肠、药物通便等 |
术后护理 | 包括饮食调整、定期复查、预防感染等 |
五、预后与康复
先天性巨结肠经过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大多数患儿可以恢复正常排便功能,生活质量良好。但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术后并发症,如便秘、大便失禁等,需长期随访和管理。
六、注意事项
- 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家长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排便情况;
- 定期复查,防止复发或并发症的发生。
总结: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先天性疾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一旦确诊,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通过科学的诊断手段和合理的治疗方案,多数患儿能够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