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什么意思】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导致新生儿红细胞被母亲的抗体破坏,从而引发黄疸的一种疾病。这种黄疸通常发生在出生后24小时内,是新生儿黄疸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需及时治疗以避免脑损伤。
一、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一种由母子血型不兼容引起的血液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黄疸)。其发生机制是母亲体内产生了针对胎儿红细胞的抗体,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红细胞过早破裂,释放出大量胆红素,从而引发黄疸。
该病常见于Rh血型不合或ABO血型不合的情况,尤其是母亲为Rh阴性而胎儿为Rh阳性时。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
二、表格形式总结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
定义 | 因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破坏,引起胆红素升高而出现的黄疸 |
病因 | 母子血型不合(如Rh或ABO不合) |
发生时间 | 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 |
典型症状 | 皮肤、巩膜发黄;严重时可有嗜睡、喂养困难、肌张力异常等 |
常见类型 | ABO溶血、Rh溶血 |
诊断方法 | 血型检测、胆红素水平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
治疗方法 | 光疗、换血疗法、药物干预(如免疫球蛋白) |
预防措施 | 孕期进行血型检查,Rh阴性孕妇注射Rh免疫球蛋白 |
并发症风险 | 核黄疸、脑瘫、听力障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
三、注意事项
-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属于急症,需尽早识别并干预。
- 家长应关注新生儿是否在出生后短时间内出现黄疸,并及时就医。
- 医疗机构应加强孕前及孕期血型筛查,降低溶血性黄疸的发生率。
结语: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虽属严重疾病,但通过早期发现与科学治疗,大多数患儿可恢复正常。家长应提高警惕,配合医生做好产前检查与产后监测,保障宝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