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常规检查项目】便常规检查是临床中常见的基础检查项目之一,主要用于评估消化道功能、排查肠道疾病以及辅助诊断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等病症。通过观察粪便的外观、化学成分及显微镜下的细胞和病原体情况,医生可以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做出初步判断。
以下是对便常规检查项目的总结与说明:
一、便常规检查项目内容
检查项目 | 检查方法 | 正常参考值/意义说明 |
外观 | 目视、触感 | 成形、软便、颜色为黄褐色,无明显异常 |
颜色 | 目视 | 正常为黄褐色;黑便可能提示上消化道出血;血便提示下消化道出血 |
气味 | 嗅觉 | 正常为酸腐味;恶臭可能提示消化不良或感染 |
粘液 | 显微镜检查 | 正常无或少量;增多可能提示肠炎或感染 |
脓细胞 | 显微镜检查 | 正常无;增多提示细菌性肠炎 |
红细胞 | 显微镜检查 | 正常无;出现可能提示肠道出血 |
白细胞 | 显微镜检查 | 正常无或少量;增多提示炎症 |
寄生虫 | 显微镜检查 | 正常无;发现寄生虫提示寄生虫感染 |
虫卵 | 显微镜检查 | 正常无;发现虫卵提示寄生虫感染 |
食物残渣 | 显微镜检查 | 正常可有少量;大量可能提示消化不良 |
淀粉颗粒 | 显微镜检查 | 正常无;增多提示胰腺功能不全或消化不良 |
脂肪滴 | 显微镜检查 | 正常无;增多提示脂肪吸收障碍 |
隐血试验 | 化学法或免疫法 | 正常阴性;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 |
二、便常规检查的意义
便常规检查是一项简单、快速且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够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对于有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的患者,该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如细菌性肠炎、寄生虫感染、肠道肿瘤等。
此外,便常规检查还能用于监测慢性肠道疾病的病情变化,例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在儿童中,该检查也常用于筛查营养不良或消化系统发育问题。
三、注意事项
1. 采集时间:应在排便后尽快送检,避免长时间放置影响结果。
2. 标本选择:应取新鲜、有脓血或粘液的部分,避免混入尿液或其他杂质。
3. 饮食影响:检查前应避免食用含铁食物(如动物血、肝脏)及服用某些药物,以免干扰隐血试验结果。
通过便常规检查,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支持,帮助医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建议有相关症状的人群定期进行该项检查,以保障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