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深部感染的定义】在临床医学中,切口深部感染是指手术后发生在手术切口深层组织(如筋膜、肌肉层)的感染。它不同于浅表切口感染,通常涉及更深层的结构,可能影响术后恢复和患者预后。正确识别和处理切口深部感染对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切口深部感染的定义总结
切口深部感染是指在手术后发生的、局限于切口以下组织(如筋膜、肌肉等)的感染,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渗液或脓性分泌物,并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其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评估。
二、切口深部感染的定义与分类对照表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手术后发生于切口深层组织(如筋膜、肌肉)的感染,常伴随局部或全身症状。 |
发生时间 | 通常在术后30天内发生,部分可延迟至1年内(如植入物相关感染)。 |
感染部位 | 涉及切口以下的筋膜层、肌肉层,不包括皮肤表层。 |
常见症状 | 局部红肿、压痛、渗液、脓性分泌物、发热、白细胞升高。 |
鉴别诊断 | 需与浅表切口感染、血肿、脂肪液化、异物反应等区分。 |
诊断方法 | 临床评估 +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 + 影像学(如超声、CT) + 分泌物培养。 |
治疗方法 | 抗生素治疗 + 清创引流 + 支持治疗,严重时需再次手术。 |
预防措施 | 术前皮肤准备、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术后伤口护理。 |
三、小结
切口深部感染是外科手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准确诊断和及时处理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通过明确其定义、了解其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感染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从而有效降低感染率和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