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假膜性肠炎】假膜性肠炎是一种由肠道菌群失衡引发的严重肠道感染,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上形成假膜。该病多与抗生素使用有关,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长期或不当使用,导致正常肠道菌群被破坏,使有害细菌(如艰难梭菌)过度增殖并释放毒素,进而引发炎症和组织损伤。
一、
假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是一种以结肠黏膜出现假膜为特征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常见于使用抗生素后。其主要病因是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这种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于肠道中,但在抗生素使用后,由于有益菌减少,它会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从而引发疾病。
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恶心等,严重时可导致脱水、中毒性巨结肠甚至死亡。诊断通常通过粪便检测艰难梭菌毒素或进行结肠镜检查。治疗主要包括停用诱发抗生素、使用针对性抗生素(如万古霉素或非达霉素)以及支持治疗。
二、表格形式总结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假膜性肠炎 |
英文名称 | Pseudomembranous Colitis |
定义 | 一种因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结肠炎症,特征为结肠黏膜上形成假膜 |
主要病因 | 抗生素使用(尤其是广谱抗生素),导致艰难梭菌过度增殖 |
致病菌 |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
典型症状 | 腹泻、腹痛、发热、恶心、体重下降、脱水 |
并发症 | 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败血症 |
诊断方法 | 粪便毒素检测、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 |
治疗方法 | 停用相关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如万古霉素、非达霉素)、支持治疗 |
预防措施 | 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避免交叉感染 |
三、注意事项
假膜性肠炎虽然常见于住院患者,但近年来社区获得性病例也逐渐增多。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对于防止病情恶化至关重要。此外,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也是康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